自·在·观——张杰个展

作者:漫艺术 2019年03月06日6240 次阅读


我的创作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对个人心灵更纯洁的体会、个人审美更单纯的体验、个人语言更纯粹的体现,以及个人表达更强烈的过度。

——张杰

开幕式现场嘉宾合影

3月3日,由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共同主办、鲁虹担任学术主持、韩晶任策展人的“自·在·观——张杰个展”于刘海粟美术馆拉开帷幕。

本次展览梳理了张杰自1988年研究生毕业以来,各个创作阶段具有代表性和转折意义的油画作品近百件(组),共分为“自·在·观”三个板块展出,旨在以“自”“在”“观”三个关键词,串联起艺术家创作中的递进线索和内在逻辑。以期更真实、完整、全面地呈现出艺术家30年来的创作生涯。

开幕式现场

在过去近30年中,张杰始终保持着旺盛的艺术创造性和生命力,并未因奋战在教育第一线或出任四川美院副院长等行政职务而搁下手中的画笔。相反,其在艺术教育领域的思考与践行,不仅成就了他个人绘画上的风格样式与精神内涵,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油画在当代的坚守、发展与变革。

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靳文艺主持开幕式

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阮竣致辞

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阮竣在开幕式上发言:“张杰先生是一位教育家,也是一位艺术家,和刘海粟美术馆的艺术属性、教育属性非常契合。这个展览的三个主题:自、在、观,以艺术观照世界的视角,来审视自己、审视社会。张杰先生的艺术,能够为上海乃至长三角一带的艺术带来新鲜的冲击。”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鲁虹致辞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鲁虹致辞说:“张杰一直热爱画画,但他的宿命是搞行政,几十年来从办公室主任一直做到副院长,干了大量的行政工作。在此期间,依然坚持创作了大量作品。我觉得这是他借助行政工作统筹把握、随机应变、善抓重点的能力,在创作上达到了大彻大悟。”

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致辞

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说:“我和张杰认识很久了,十年弹指一挥间,他的绘画技巧也突飞猛进。他从自然出发,观照人的内心,他的创作找到了自己的学术定位,并且找到了适合的绘画语言。”

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绘画学院院长杨参军致辞

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绘画学院院长杨参军致辞说:“我觉得张杰从来都没有对自然做表层的模仿,尤其在他2019年的新作里,他的画面有肌理、有挥洒、有笔意,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自然景观。”

中国美协副主席、重庆美协主席、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致辞

中国美协副主席、重庆美协主席、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致辞说:“张杰是一个乐观、勤奋的人。在三十余年中,他对艺术语言一直在努力探索,融合了中西方经典的语言方式,形成了目前极具个人特色的艺术语言。在作品主题方面,他从自然转向了人文、社会,也体现了他对创作的不竭推进和努力。”

艺术家张杰致答谢辞

本次展览艺术家张杰致感谢辞说:“人生的追求,就是幸福。我理解的最大的幸福是分享。今天有机会和大家分享我对艺术的感悟,我很感动。”

左起:中国国家画院院委、《中国美术报》社长兼总编辑、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艺术家张杰,中国美协副主席、重庆美协主席、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

右起: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赵力、策展人韩晶、银川美术馆馆长吕澎、艺术家张杰、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

右起: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艺术家张杰、广东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胡斌

左起: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赵力、艺术家张杰、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靳文艺、银川美术馆馆长吕澎、广东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胡斌、策展人韩晶

左起:湖北美术馆艺术总监冀少峰,学术主持鲁虹,艺术家张杰,著名批评家、策展人杨卫,湖南油画学会主席 、湖南师大教授段江华

张杰早年的学习与创作,尽管正值85美术思潮、89艺术批判、中西方文化多元碰撞与融合的历史时期,充满了各种“主义”“样式”与可能性。但他并未在艺术浪潮中随波逐流,而是从一开始就找到并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从自我寄情的自然出发、从最基础的写生入画,让客观再现和主观表达相连接,形成了他笔下独具风格的自然景观。

展览将持续至3月17日。

展览现场

| 展览解读 |

自我 自然

艺术家的创作,最初总是从自身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出发,是自我心性的写照。张杰早年的学习与创作,尽管正值85美术思潮、89艺术批判、中西方文化多元碰撞与融合的历史时期,充满了各种“主义”“样式”与可能性。但他并未在艺术浪潮中随波逐流,而是从一开始就找到并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从自我寄情的自然出发、从最基础的写生入画,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意向与西方油画艺术中的技艺研究相结合,让客观再现和主观表达相连接,形成了他笔下独具风格的自然景观。

存在 现在

伴随着张杰在油画语言上的探索,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艺术家关注的焦点也从描绘自然风光到呈现社会变迁。张杰敏锐的捕捉到中国城乡在建设、发展、都市化进程中与“自然”的冲突、碰撞与交互;工业文明与农耕生活、物质欲望和生态平衡、未来与历史、创新与传统、建与拆……种种对立与博弈的存在,正是中国当下的真实写照。张杰把这种真实写照再次凝练为全新的社会景观。

观察 反观

从描绘纯粹的自然风景,到描绘人为的社会风景,再到描绘这一转变过程中,所带来的人的困境,艺术家张杰的油画创作,除了技艺上的研究和突破,更是一条充满内在联系的观察轨迹和反思线索。继一系列描绘自然景观、社会景观之后,艺术家将目光转向中国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人的内心景观。这一系列作品,不再是对自然、社会等外在现实的简单描绘、直观表达,而是带着对时代、对历史、对发展与建设、对国际化和技术化时代,诸多人文和伦理问题的观察与反思。



我看张杰的画


文_学术主持 鲁虹

按现有艺术分类法,张杰涉及的领域称为油画风景,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未因循西方的相关套路,而是将中国传统的水墨表现方式与西方油画的技法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具体言之,在不同现场,他主要运用的是游观方法,即常常不是在一个点上观察对象,而是边走边观察边记忆,直至形成意向,再将其转化为作品。当然在此过程中,他亦会借助于写生或照片,这也使得他能否以地道的油画语言,去表达诗一样的境界,并自由抒发内在情感。

我注意到,尽管取得以上成就,张杰并没有固步自封,事实上,他还将自然景观转化成了社会化景观或内心化景观,而其中包含着他对时代、历史、国际化等人文问题的深刻反思。很值得人们认真对待。



展览部分作品 |

油画

150cm×130cm

2007

《天机》之一

130cm×100cm

油画

2008

《茫之境》之二

200cm×150cm

油画

2013

《丽日》之一、二、三

150cm×50cm×3

油画

2014

《念天地之悠悠》

150cm×130cm

油画

2015

《只是当时已惘然》

130cm×100cm

油画

2016

《喜马拉雅》

250cm×110cm

油画

2017

在 Existence

《城市网格》

185cm×160cm

油画

2008

《带红印的山水》之四

150cm×130cm

油画

2010

《被撕裂的风景 》之二

200cm×150cm

油画

2011

《被切割的风景》之二

150cm×130cm

油画

2011

《破碎的风景》之二

200cm×150cm

油画

2012

《陪都依稀》之四

100cm×80cm

油画

2017

《空城记》

200cm×160cm

油画

2017

《間》

480cm×200cm

油画

2018

观 Reflection

《量子与拓扑》之二

130cm×100cm

油画

2017

《空巢记》之十四

130cm×100cm

油画

2017

《空巢记》之十五

130cm×100cm

油画

2017

《空巢记》之十七

150cm×130cm

油画

2017

《城市梦》之一

200cm×180cm

油画

2018

《城市梦》之二

200cm×180cm

油画

2018



张杰艺术评论摘录:


张杰的油画是比较纯粹的,除了个别作品在标题上暗示了某种文学联想外,大部分作品主要是靠语言自身的表现力和个人的感情流露来打动人。这种整体上的单纯也使他的作品更具有中国90年代绘画的特征,不再追求立意的深刻性与历史的责任感,而是以一种单纯的眼光来观察社会,以一种真诚的感情来体验人生。

—— 摘录自 易英《主观设定与自然生发》1995年

张杰选择了相对单纯的山水和自然景观作为突破口,并自由地出入具象与抽象的两大语系之间。与中国的传统山水画之间拉开了距离。

—— 摘录自 陈孝信《诗化与符号》 2005年

和当代图像式绘画那种图解化的“中国身份”标识有本质不同,张杰强调作品背后那种独特的、东方式的中国文化经验。此时的风景更多的表征着中国人独特的自然意识、生命意识、审美意识。那些蕴藏着巨大生命力且被符号化了的山体,犹如现代都市人的自然图腾,无声地流露出画家对原始生命的敬畏。

—— 摘录自 何桂彦《作为表征的风景》 2007年

然而,最让我惊讶的还是张杰油画作品那种非凡的生命力与表现力。透过那层薄薄的画布,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在创作过程中,那股源自他心灵深处的雄雄燃烧的激情。那些纵横交错的笔触、充满肌理的画面、多变的光影效果与精湛的创作技法,营造出一片片辽阔的土地、一座座巍峨的山脉、一条条奔腾的河流。不仅如此,这一幅幅触手可及的作品面前,一个个屈指可数的物象面前;蕴含着一种不可名状的、强大的自然能量,承载着张杰的内心如火山般喷发的精神力量。

—— 摘录自 Inger Løken(挪威瑞塞尔美术馆艺术总监)《我眼中的张杰油画》2008年

由四川美院乡土传统进入油画创作,张杰就表现出不同特点:其一是对乡土风情兴趣甚弱,更多的是一种土地崇拜的激情,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而非社会生活本身;其二是喜欢抽象构成,注意画面肌理、质感和光影变化的整体性,不太强调具体的绘画对象。这些早期作品不仅在技法上为其日后创作做了充分准备,而且在方向上形成了自己的创作趋势。

—— 摘录自 王林《山非山——张杰油画作品展》前言 2013年

我不觉得张杰先生是一个地域性的艺术家,我也不认为他画的是一种地景的风景,我觉得他是当代中国乃至是一个有国际视野的艺术家。我看他的风景画让我感到最新奇的是他的画面本身,比如说空间、色彩。实际上,从他的绘画可以看出他从中国传统山水里进行的当代转换以及自然风景的主观再造。

—— 摘录自 王端廷《山非山——张杰油画作品展》研讨会纪要 2013年

张杰老师是一位善于思辨、清晰、果断、乐观宽厚、处事周全的人。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作品是90年代的综合材料的绘画,色彩高雅微妙,肌理刚硬、色层丰富,他对油画语言的探索很深入。他在色彩方面的语汇非常丰富,色域宽广,表达自由。在形式研究为主的学院体系里,他如同色彩的百科全书。

—— 摘录自 杜曦云《山非山——张杰油画作品展》研讨会纪要 2013年

/

关于艺术家 About the Artist

张杰| ZhangJie

1963年生于重庆

1988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

现为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教育部美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协会理事、重庆美协油画艺委会主任、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重庆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重庆市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展和参加大型学术性美展,多次荣获省和全国“优秀作品奖”,并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上海美术馆、四川美术馆正式收藏。各大官方网站以及多种中外学术性重要刊物都曾用专版介绍作品与创作思想。作品曾参加台湾苏富比等和国内外大型拍卖会。

/

关于展览 About the Exhibition



自·在·观 —— 张杰个展

Nature·Existence·Reflection—— Zhang Jie’s Art Exhibition

学术主持:鲁虹

Academic Director:Lu Hong

  :韩晶

Curator: Han Jing

 :刘海粟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

Organizer: Liu Haisu Art Museum、 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

展览时间:2019.3.3 - 3.17

Duration: March 3th - 17th, 2019

展览地点:上海市长宁区延安西路1609号

刘海粟美术馆3号、4号展厅

Venue: No. 1609 Yan’an Road (West) , Changning District, Shanghai,

Exhibition Hall 3,4, Liu Haisu Art Museum




END

.

合作或投稿

请发邮件至:maanart@163.com